台灣工黨

三十年的兩岸關係 回憶我曾經遇和參加過的兩岸「開放探親」

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一日《台灣地區民眾赴大陸探親辦法》,正式實施,開啟了兩岸禁錮卅八年的鐵幕。今年是兩岸探親的第三十個年頭。如果回想這三十年來的變化,我們可以用老祖宗的話,來描述現在的兩岸境遇,亦即「三十年河東,三十年河西」。有句成語亦可形,那就是「滄海桑田」,真的是「世事多變」矣!

台灣戒嚴令終於解除

一九八七年,民國七十六年,是台灣政局頗有戲劇性發展的一年。當年,七月十五日,國民政府正式宣布解嚴,緊接著廢除了黨禁,報禁。令知識分子厭惡的「警備總部」也停止了「抄」書,因為戒嚴令解除後,出版自由。

在戒嚴令解除之前,已有不少國民黨立法委員向國民黨當局建言「開放探親」。更多的老兵則走上街頭,直接向市井小民爭取支持及同情。當年五月,「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」正式成立,直接挑戰國民黨權威。將長期隔閡的不滿情緒和返鄉的焦慮,化為組織的力量。這些老兵穿上「想家」的上衣,在街頭派發傳單,令人唏噓不已,贏得群眾的支持與認同。

宋楚瑜邀請參加「高峰會談」

民國七十六年的「開放探親」,在這歷史的片刻,我也因緣際會參加了若干過程。記得當年十月吧!忘了什麼日期,國民黨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宋楚瑜,找了他的秘書唐啟明打電話給我,說宋主任邀了一些人要交換些看法。地點在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的「來來香格里拉飯店」,現在的「台北喜來登飯店」,當時,是台北市最好的飯店。我如約到了飯店的頂樓餐廳,一個可以做滿二十餘人的大圓桌。宋楚瑜就在門前一一握手,桌上有名牌,在場我認識的人,還有副主任戴瑞明、唐啟明,還有幾位平常在座談會會碰面的學者,其中一位是黃越欽。宋楚瑜之會邀請我,主要原因是我長期在報章雜誌,批評或建言當局。我是屬於可以溝通的自由派社會人士、學界人士。我也曾經在民國七十二年,代表中國民主社會黨參加台北市立法委員選舉,算是有些知名的人士。黃越欽,後來被當局推薦為監察委員。

民主和平統一中國的印象

大家坐定後,宋楚瑜講了一些過場話,然後說了重點:「今天邀請大家來這裡,想聽聽大家對於開放探親的看法和意見」。他點名發言,我好像是第四個前三個人都反對「開放探親」。我是堅決主張要「開放探親」說完後,戴瑞明接著說,謝教授的一向言論就是「我們必須逐鹿中原、光復大陸,不能只在台灣」。因為當國民黨提出「三民主義統一中國」,我則寫了一篇文章「民主和平統一中國」發表在民眾日報。因此宋楚瑜和戴瑞明,印象深刻。

經國先生決定開放探親

這樣在宋楚瑜指名發言了七八位學者教授後,宋楚瑜說:「還沒發言的,請繼續發言。」靜默了十幾秒,宋楚瑜用比較嚴肅的口氣說「今天請大家來,是想聽聽大家對開放探親的看法」,他停頓了一下接著說:「經國先生已決定開放探親。」我記得在座十幾位教授,只有我、黃越欽、還有一位我忘了名子,也是非國民黨籍的,只有我們三人表達贊成「開放探親」的意見。這次〈高峰會談〉,因為在飯店最高樓,可以說是我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有歷史性的圓桌會談。

主辦千人演講發表會

同年十一月,由我發起而邀請了約三十位學者教授及社會人士,籌備〈中國民主促進聯盟〉,其目的在藉由兩岸的共同民主化而走向國家統一。由我擔任召集人,大陸來台多年的民運人士鄧可瑾為秘書長,開始籌備工作。會中,我建議辦一場「開放探親」的政見發表會。大家一致同意,於是最後找了〈耕莘文教院〉大禮堂做為演講集會場所,這個地方可以容納五六百人。我們發了新聞稿,民眾日報特別捧場把集合時間地點前一天發了出來。

沒有法律禁止返鄉探親

當天,我也有一點緊張,萬一人少,就有些難堪了。從六點開始,一直到七點,整個會場陸陸續續坐滿了人,沒有座位的就站著,等於是群眾爆滿會場。這次講演會,我們是以〈中國民主促進聯盟〉為主辦單位。記得上台第一個講者是鄧可瑾,再來是我,高準、曾祥鐸、王志文,〈外省人返鄉促進會〉會長何文德等,王志文,在當時是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系系主任,他一上場就義正嚴詞地大聲說:「我翻遍中華民國所有法律條文,沒有一個法條是禁止老兵回鄉探親」。他接著說:「在座諸位,如果要返鄉探親,絕對是你們的權力」。這次可以說是全台灣唯一的一次聚眾公開呼籲當局「開放探親」的演講會,一直到晚上快十點才結束。我們估計前前後後的群眾在近千人。算是政府在當年十二月一日宣布「開放探親」的最後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演講發表會。每思及過去曾經無怨無悔地推動這些有意義的社會活動,就覺得我是曾經以民主自由的鋤犁,耕耘我們的台灣。台灣一波又一波愛護台灣和中華民國的人,都這樣在耕耘著台灣。當然,我更想著當憑著熱血熱情豪氣干雲的同志們,不知道現在是否唱著「廉老頗矣,尚能飯否」的詠嘆調。

兩岸關係是每個台灣人的事

三十年,是一代人的時間,也是可以質變一代人的歲月。這三十年的兩岸來往交流,靠的是民間的自動自發,鄉土親情。前任大陸投資的台商,在台灣當局「喊抓喊打」的情勢下,累積了驚人的成果。現在他們在大陸生產的總值比台灣還多。經常住在大陸的台灣人,估計在一百五十萬人左右。台灣當局要如何面對這個現實也存在的事實,我們相信只有在兩岸已默認的「九二共識」基礎上,才有可能開創新局。三十年是不長不短的日子,再下去如何走,已經不是當政者的事,更不是那些政客或政治活動家的事,而是我們每個台灣人的事。

兩岸發展不是主觀意識可以移轉

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最佳解讀,就是李白所寫的一首詩「朝辭白帝彩雲間, 千里江陵一日還。 兩岸猿聲啼不住, 輕舟已過萬重山。」兩岸未來的關係,撲朔迷離,陰陽相間,兩岸的未來,絕不是兩岸當局主觀意識可以移轉。鄧小平曾說過「客觀條件不會隨著主觀意識而改變」,兩岸的未來,就是這樣往前推移。

圖片來源:https://reader.udn.com/reader/story/7923/2257441

5,378 total views, 2 views today

台灣工黨就是愛分享,請協助我們這美好的理念分享出去